刊首语:
理论思维是源于现实又引领现实的思想力量。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深入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任务是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把主流风尚“种”进千家万户。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这根主线,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组织编写系列宣讲资料,为中心、所、站开展基层理论政策宣讲提供参考。通过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让党的主张成为新时代最强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照亮人心、凝聚人心,充分展示湖北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生动实践;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浓厚氛围更加深沉有力,引导广大群众在知行合一中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凝聚起湖北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助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
理论政策宣讲资料第1期
新时代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百年潮涌,一心追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可见。越是处在历史发展上升期,越需要清醒的头脑、准确的判断。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政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理论创新是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号角和灯塔。只有坚定不移的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与时俱进的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心学、用心悟,才能齐心共创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新时代”
(一)“新时代”的时间界限
2017 年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时代”的开启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始的。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其第四部分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新时代”的划分依据
其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前提。这里的新起点,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由量变积累到发生阶段性质变的转折点,即中华民族在历经站起来、富起来的发展阶段后进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阶段。其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事实表明,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指针。时代不同,思想、理论的形式和内容必然不同。是否形成了新的理论思维,是判断我国发展历史方位是否变化的又一重要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其四,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着表征。从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发展规模速度型转向发展质量效率型,从发展要素驱动转向发展创新驱动,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等,都呈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点。
(三)“新时代”的历史发展
1.续写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接续谱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力奋斗,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
2.战略新安排。建设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不懈追求。党的十九大在深刻把握现实条件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作出了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战略安排。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进节律,也是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的动员令。
3.生活新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5奋斗目标。经过长期努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同时,随着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的不断升级,好日子又有了新向往。
4.梦想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好长征路,前赴后继、接力前行去奋斗。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梦想。
5.国际新地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贫如洗”到“中国奇迹”惊羡全球,从“洋火洋钉”到“中国制造”风靡世界,我国经济实现了巨大腾飞,取得了世所罕见的发展成就。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
二、新发展理念
(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新发展理念最早提出于 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引领“十三五”发展成就的主题主线。2020 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6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主体部分就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组织展开。
(二)新发展理念内涵的演进与深化
1.创新—突出了全局核心地位下的科技自立自强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十三五”时期要求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这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总体要求。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对创新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更高的要求。
2.协调—突出了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统筹发展和安全。“十三五”时期协调发展,通常包括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等具体部署。“十四五”时期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强调了统筹发展和安全。
3.绿色—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三五”时期,“绿色”正式成为一种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更加强调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4.开放—突出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更高7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三五”时期要求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从战略布局、开放体制、“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进行部署,“十四五”时期则要求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即不再是单纯地引进来和走出去,而是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水平自力更生相辅相成。
5.共享—突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本质下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和人的全面发展。“十三五”时期,重点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十四五”
时期,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三、新发展格局
(一)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到“新发展格局”这一重要概念。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到“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一新战略部署。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十四五”时期开新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演变
1.新发展格局是精准识变的历史必然。科学判断所处历史方位,并据此制定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党的历史表明,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我们党及时作出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时期、新世纪或新时期的重大政治判断,对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给予了正确的认识。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确定的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形势精准识变,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2.新发展格局是主动求变的科学把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搞建设,参与和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快马加鞭”
赶上了世界潮流。但发展到今天,我国要素成本和环境容量的约束趋紧,传统的发展模式动力不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大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主动求变,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神来之笔。
3.新发展格局是科学应变的实践应用。其一,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具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增长潜力也日益凸显,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发挥我国综合优势条件。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通过要素驱动、规模扩张、引进技术、开放模仿等方式来实施赶超战略,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也积累了诸多矛盾问题,双循环新格局下有助于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其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只有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国内大循环的安全防线,才能筑牢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安全防线,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新一届军委班子第一次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7年 12月 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央广“中国之声”用了《习近平: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标题,开始引起国内外广泛的社会关注。2019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由来
1.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深度调整。作为大战略判断,这里的“百年”在本质上是一个大历史概念,是指一个相对较长且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这里的“世界”,不只是传统意义的国际关系,而是指视野更为宏大、内涵更为丰富的人类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处在西方国家主导之下。冷战结束、进入新世纪以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这些发展趋势不可阻挡的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成长成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不仅有力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而且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带来广泛深远影响。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前进。中国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从 100多年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 30%。中国进入世界创新力排名前 15位,在科技革命中的角色由跟跑者、参与者向并跑者、变革者转变。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承担更大责任、发出更多声音,成为多边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文明多样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4.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公共卫生、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五、关于“两个确立”
(一)“两个确立”的提出
2016年 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政治命题;2017年 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2021年 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着重总结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集中概括并明确提出“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结论,即“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1.“两个确立”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深沉呼唤。
领导核心和革命理论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核心问题。在领导核心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肯定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领袖人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特殊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不是“个人的偶然凑合”,没有一个权威人物或权威集团,政党就难以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存在和发展,无产阶级就难以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采取有力行动。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都十分强调维护领袖权威及其思想地位的极端重要性,把它作为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死存亡的“命门”。这为正确认识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的形成条件和地位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两个确立”立足于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善于从历史的纵深处启示现实和未来,是共产党人战略思维的一个显着特点。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锤炼悟出一个真理,那就是历史进程与思想进程,总是交相激荡;时代大潮同领袖人物,总是相互造就。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权威,党才有力量。什么时候全党坚定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党的领导就会加强,党的事业就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的领导就会弱化,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两个确立”不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和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得出的郑重历史结论。
3.“两个确立”诞生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现实的深切需要。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因此已经清晰可见,但前方的艰难险阻超乎想象。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新征程中,世界变局和复兴全局相互激荡,新矛盾和旧问题彼此交织,有形斗争和无形较量轮番博弈,可预见风险和不可预见挑战接踵而来。目标越是远大,航程越是风高浪急,就越需要有领导核心的掌舵定向、科学理论的指引领航。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新时代“中华号”航船才能风雨无阻、劈波斩浪、奋勇前进!
撰稿人:
岳 奎: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吴 敏: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